大龄女性优生备孕三步走

  医学进步了,35岁,甚至40岁生孩子已经不再是难题,但有很多身体、心理甚至未来胎儿的健康问题是大龄未准妈妈怎么也绕不过去的。

  第一步:留住苗条的身材是为了过个健康的孕期

  过了30岁,很多女性都容易发胖,这时有意识地保持正常的体重不仅有益于健康,对于做个健康的准妈妈也是非常重要的。

  1。

   超重可以增加很多孕期并发症的发生。

  大龄本身就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合并症发生几提高的原因,如果同时体重超标,就更会使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因此,为了健康的孕期要注意控制和保持正常体重。

  2。

   保持正常体重保证顺利分娩。

  大龄准妈妈产道弹性降低,很容易发生产程延迟、手术助产等问题。

  如果体重超重,更会导致以上问题的发生几的提高,增加分娩的风险以及产后恢复的难度。

  3。

  不要过度减肥,减肥后不要马上怀孕。

  成年女性每次在月经来潮时都会消耗一定量的脂肪。

  只有维持体内一定的脂肪量才能保证正常的月经周期,使女性具备生育的能力。

  如果采用少吃或不吃的方式 减肥,长此以往,会导致女性体内的脂肪过度减少,造成排卵停止,导致不孕。

  另外,脂肪含量还会影响女性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如果减肥过度,体内缺乏足够的脂 肪,会使雌激素失去应有的活力,使女性失去受孕的能力。

  孕前,如果真的是因为体重超标而减肥,也好不要马上怀孕。

  因为从中医的角度讲,减肥打乱了身体原有的循环模式,好能留出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让身体适应的模式,并建立良好的循环,再怀孕也不迟。

  第二步:保护好你的种子

  女性原始的细胞在胎儿期就形成了,年龄越大,卵子受到的环境和污染的影响就越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也在逐渐退化,很容易导致卵子的染 色体发生异常,这是女性正常的陈代谢,没办法回避。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由染色体异常导致胎儿出现畸形或智力低下的比随着准妈妈的年龄增长而成倍地增加。

  除了年龄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同样影响着卵子的质量。

  1。

   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延缓卵子的老化。

  不抽烟、不喝酒。

  妇科指出,香烟中的毒素不仅会危害卵子,而且还会造成卵巢老化。

  结果显示,就卵巢功能而言,一位35岁女性烟民与不吸烟的 42岁女性相差无几,是吸烟导致了女性生育能力的下降。

  长期酗酒也同样会导致卵巢的老化。

  为了保护好的种子,记得远离烟酒。

  不熬夜、有规律地作息。

  经常熬夜、生活规律被打乱,身体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直接影响的就是内分泌环境的平衡。

  而激素的分泌失调会使卵巢的功能发生紊 乱,影响卵子的发育成熟及排卵。

  内分泌环境一旦被打破要想重调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与其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不如养成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

  经常站起来走走。

  对于很多人来说,经常锻炼已经成为一种奢望,没时间、没心情……总之,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支持者身体的懒惰。

  尤其是经常坐在办公室里、 甚至电脑前的女性。

  长时间的坐着不动对骨盆内的血液循环是为不利的。

  如果不能经常锻炼,那就抓紧一切机会站起来走走吧!

  2。

   避免多次流产的伤害。

  子宫就如同孕育生命的土壤,而无论是药物流产还是手术流产,都无异于人为地破坏这块土地。

  如果反复进行,有可能会造成土壤贫瘠,无法受孕。

  而且,手术 流产还有可能造成输卵管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等导致不孕症的问题出现。

  所以,如果不想马上受孕,一定要做好避孕工作,保护好自己的生育能力。

  3。

   避孕药及各项避孕措施的注意事项。

  如果是采用屏蔽工具避孕,马上停止使用就可以立刻进入准备怀孕。

  但如果是服用避孕药或使用宫内节育器,应提前一段时间停止使用,给身体留出充足的时间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后,再受孕。

  一般来说,停服避孕药后第二个月经周期就可以准备怀孕了。

  而取出宫内节育器好等上一两个月,到第三或者是第四个正常的月经周期再考虑受孕。

  第三步:提前做好营养准备

  1。

  补充叶酸。

  如果你计划在要投入准备怀孕的工作中,那么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补充相关的营养素,如叶酸。

  叶酸应该从孕前3个月就开始补充,每天应该补充400微克。

  2。

  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

  一些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可能会对孕期产生不良的影响,也应该在准备怀孕的过程中调整过来,如孕期容易出现缺铁和缺钙,所以如果平时你有饮用咖啡的习惯,那就慢慢戒掉吧。

  3。

   少吃辣的、多吃鲜的水果蔬菜、多喝水。

—— 快捷导航 ——
—— 推荐文章 ——

咸宁健康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