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月宝宝的喂养要点和指导

  2~3个月的宝宝生长发育迅速,大脑进入了第二个发育的高峰期,在这个阶段,仍要以母乳喂养为主,并且要开始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D,维生素c可以对抗宝宝体内的自由基,防止坏血病,而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在母乳充足的时候,2~3个月的宝宝仍然应该坚持母乳喂养,而妈妈也要注意饮食,保证母乳的质量,为了给宝宝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可继续喂宝宝果汁和蔬菜汁。

  这个阶段的宝宝体重平均每天增加30克左右,身高每月增加2厘米左右。

  2~3个月宝宝的胃已经可以储存食物了,所以喂奶的时间间隔可以变长。

  每天喂奶6次.一次75~100毫升。

  2个月过后母乳的分泌会慢慢减少,宝宝的体重也会每天增加不足20克,并且有可能因为奶不够喝而哭闹次数增加,这时候就说明乳汁不足了,此阶段也可以每天补加一次配方奶试试。

  将晚上8时的母乳改成150毫升的配方奶,但如果体重仍然每天增加不足20克,就需要再补加一次配方奶,将早上6时的母乳改为配方奶,如果这样喂养5天后体重只增加了100克,应将中午11:30的母乳也改为配方奶。

  但要注意每次配方奶的量不要超过150毫升。

  人工喂养时,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室宝过量饮奶,否则会导致肥胖、使宝宝体内积存不必要的脂肪,加重心脏、肾脏和肝脏的负担。

  为了培养健康的宝宝,配方奶的日需量要控制在900毫升以下,如果分6次喂养,每次要控制在150毫升以下,若分5次喂养,每次不超过180毫升。

  2~3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有着不同的个性-有食量多的宝宝,也有食量少的宝宝和食量正常韵宝宝。

  有的妈妈很羡慕别人家的胖宝宝.就硬性地给食量小的宝宝喂大量的奶,还有的将配方奶调浓,更有~些妈妈采取给宝宝打针的做法。

  这些行为都是错误的,因为食量小的宝宝是因为所需的营养物质少,硬性碾养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对宝宝的成长没有益处。

  很少有天生就拒喝配方奶的宝宝,一般的配方奶都是根据宝宝的胃口设计的,但如果某一天宝宝突然就不爱喝配方奶了,妈妈也不要着急,因为越着急宝宝就越不喝。

  此时,妈妈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尝试将配方奶粉的浓度调稀,要是还不喝就将橡皮奶嘴换一换。

  还要注意不要在喂完母乳后喂配方奶、要单独添加配方奶,因为母乳和配方奶昧道不同,喝惯母乳的宝宝就会拒喝配方奶。

  也有的宝宝因为不喜欢奶瓶而不喝配方奶,这种情况下不要将奶嘴强行塞入婴儿嘴中,这样只会起反作用。

  妈妈们应该多试几种奶嘴,或者在婴儿似睡非睡状态下偷偷将奶嘴放入婴儿口中,让婴儿不知不觉地喝下配方奶。

  对于无论如何都不喝配方奶的宝宝来说,可以喂一些果汁、凉开水、米汤等辅食,并尽快过渡到换乳食物。

  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厌食配方奶的宝宝看做病人,有的时候宝宝厌食配方奶是为了防止肥胖症而采取的自卫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就应垓给宝宝补充果汁和水,不能继续喂养配方奶,以减轻宝宝内脏的负担。

  这个阶段宝宝的辅食主要是用果汁和蔬菜汁来补充维生素,也为日后的换乳做好准备。

  辅食的添加要从少量开始,先给1小勺,以后逐渐增至2~3小勺,上下午各喂1次。

  也可以适当添加鱼肝油、钙片等物质。

  2~3个月是宝宝脑发展的黄金阶段,所以为了促进宝宝的脑发展,一定要保证母乳的营养均衡。

  为了宝宝的健康,妈妈们也要注意补钙,多吃一些高钙食品,比如说鱼、虾皮、虾米、海带、豆浆、豆腐、金针菜、胡萝卜、牛奶等,都可以给人体提供钙质。

  3~4个月的宝宝由于生长迅速,活动量增加,消耗热量增多,需要的营养物质也开始增多。

  在这个月里,要注意补充宝宝体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要注意的是这个月要开始给宝宝补充铁元素了。

  这个月的宝宝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能力还是比较差,仍然是对乳类的吸收力比较强。

  对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需求可以从乳类中获得。

  这个月的宝宝如果对辅食不敢兴趣.父母无需着急。

  不要强迫宝宝吃他不喜欢的辅食,以免为日后添加辅食增加难度。

  3~4个月的宝宝仍主张用母乳喂养,不宜增加其他代乳辅食。

  一般情况下食量小的宝宝只吃母乳就足够了。

  宝宝的体重如臬每周增加100克左右,说明母乳喂养可以继续,不需添加任何代乳品。

  但食量大的宝宝是要补充配方奶的,否则会因吃不饱而哭闹。

  这个阶段宝宝吃奶的次数是规律的,有的宝宝夜里不吃奶,一天喂5次:还有的宝宝每隔4小时喂1次,夜里还要再吃1次。

  人工喂养的宝宝仍主张继续用配方奶喂,每次喝奶量应达到200毫升,一天喂5次。

  但如果每天喂6次,则每次的量不得超过200毫升,180毫升较为适宜。

  每天的总奶量应保持在1000毫升以内,不要超过这个量。

  虽然表面上宝宝不会有异常情况发生,但是如果起过1000毫升,容易使宝宝发生肥胖,有的还会导致厌食奶粉的现象。

  宝宝在生长过程中,当母乳或配方奶等乳制品所含的营养素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f,需要父母在宝宝4~6个月大的时候,开始给他添加乳制品以外的其他食物,这些逐渐添加的食物就称为辅食。

  母乳的构成成分中有90%是水分,其余是蛋白质、乳糖、脂肪和维生素等等。

  在宝宝出生后的4~5个月内,这些营养成分是足够的,但之后若还只食用母乳和奶粉的话,就会出现体内铁、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等缺乏的状况。

  所以宝宝的身体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素来促进生长,维持健康。

  比如,对宝宝来说,缺乏铁会导致气色不佳、身体瘦弱、成长缓慢等。

  过早添加辅食,宝宝会因消化功能尚不够成熟而导致消化功能发生紊乱:过晚添加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甚至会因此拒吃非乳类的流质食物。

  随着宝宝的营养需求和消化能力的增强,应该逐渐增加换乳食物的种类。

  开始只能给宝宝吃一种与月龄相宜的辅食,尝试3~4天或1周后,如果宝宝的消化情况良好,排便正常,可再尝试另一种,千万不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增加好几种。

  宝宝如果对某一种食物过敏,在尝试的几天里就能观察出来。

  在开始添加辅食时宝宝还没有长出牙齿,所以只能给宝宝喂流质食物,然后再逐渐添加半固体食物,最后发展到固体食物。

  每次给宝宝添加新的食物时,一天只能喂一次,而且量不要大,以后逐渐增加。

  换乳初期食物颗粒要细小,口感要嫩滑,以锻炼宝宝的吞咽功能,为以后过渡到固体食物打下基础。

  在宝宝快要长牙或正在长牙时,妈妈可把食物的颗粒逐渐做得粗大,这样有利于促进宝宝牙齿的生长,并锻炼他们的咀嚼能力。

  宝宝吃了新添加的换乳食物后,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消化情况,如出现腹泻,或便里有较多黏液,要立即暂停添加该食物,等宝宝恢复正常后再重新少量添加。

  6个月以内,主要食物应以母乳或配方奶粉为主,其他辅食只能作为一种补充食物,不可过量添加。

  不能长时间给宝宝吃流质或泥状的食品,这样会使宝宝错过发展咀嚼能力的关键期,可能导致宝宝在咀嚼食物方面产生障碍。

  给宝宝制作食物时,不要注重营养而忽视了口味,这样不仅会影响宝宝的味觉发育,为宝宝日后挑食埋下隐患,还可能使宝宝对换乳食物产生厌恶,影响营养的摄取。

  给宝宝喂辅食时,首先要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进食环境,最好选在宝宝心情愉快和清醒的时候喂食。

  宝宝表示不愿吃时,干万不可强迫宝宝进食。

  初次添加辅食.宝宝会因为不适应新食物的昧道而将食物吐出来,但这并不表示宝宝不爱吃。

  要有耐心地连续喂宝宝几天,让他逐渐喜欢这种口味。

  要创造良好的饮食气氛。

  不要破坏宝宝的食欲。

  如果宝宝不爱吃某种食品,可以先暂停喂食,隔段时间再喂,这期间可以找成分相似的替代品。

  宝宝如果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骨髂发育缓慢、成熟迟、密度低,嗅觉及味觉迟钝,性机能发育不全,还会影晌其坐、站、爬、走等动作能力的发展,也会降低宝宝的免疫力。

  缺锌会使宝宝有时候喜欢吃不能吃的东西,如泥土。

  缺锌还会让宝宝出现厌食偏食等症状,这是因为缺锌时唾液中磷酸减少,影晌了宝宝的味觉。

  但家长不可以随便给宝宝补锌,补锌过多会影响宝宝的成长。

  补锌过多还会使宝宝中毒,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

  而且还会损害肝脏,影响铁、铜等吸收。

  宝宝体内的铁来自母体,量是非常有限的,仅供3~4个月宝宝之需,所以在宝宝4个月大时,从母体获取的铁已经消耗完毕,急需从食物中补充铁。

  早产、双胎、胎儿失血以及母亲患有严重缺铁性贫血,都可能使宝宝的储铁量少于正常宝宝。

  如果不及时添加含铁的辅食,很容易使宝宝缺铁。

  宝宝每天排泄损失的铁会比成人多,尤其是出生两个月后,排出的铁多子摄入的铁,所以很容易造成缺铁。

  在冬天,铁可以帮助宝宝抵御寒冷,所以缺铁的宝宝会比健康的宝宝更怕冷,更容易感冒和生病。

  并且缺铁的宝宝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皮肤干燥、角化,毛发无光泽、易折、易脱,指甲条纹隆起,严重者指甲扁平,还容易得口腔炎。

  妈妈们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缺铁,可以观察宝宝脸色是否苍白,脸色苍白多数是由于贫血引起的,还可以看看宝宝的口唇、眼睑、甲床(指甲或是趾甲覆盖的那块皮肤)是否苍白。

  缺铁会影响宝宝的免疫力,可发生缺铁性贫血。

  宝宝每日需铁量为10毫克,在天然食物中,有大量含铁的果蔬肉类,可以通过它们获得足够的铁,而且食补是安全的。

  铁的主要来源是动物的肝、心,还有鱼、瘦肉、蛋黄等,在植物性食品中有大豆、绿叶蔬菜、紫菜、黑木耳、南瓜子、芝麻等。

  蛋黄比较容易消化,是宝宝比较理想的补铁食物。

  另外,动、植物食品混合娩,铁的吸收率可增加1倍。

  因为其中所舍有的维生素c能够促进铁的吸收。

—— 快捷导航 ——
—— 推荐文章 ——

咸宁健康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