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生病后康复后变娇气了怎么办

  笔者经常听到家长说宝宝生病后不好看护了。

  圆圆1岁多,一直很乖,自从发了一次高烧后,很爱发脾气,还总是要妈妈抱。

  如果家人想替妈妈抱一会儿,她就会大声号哭。

  有一次,妈妈有事情,爸爸抱了一会儿,她就哭到干呕,家人心疼极了!老是这样,怎么办呢?

  玲玲2岁多了,患过一次疱疹性咽炎后,脾气就变大了:动不动就大叫,稍微不满意,提出了什么要求妈妈不满足,就大哭个不停,而且时时要妈妈“抱抱”、“亲亲”,寸步离不开妈妈。

  生了一场病,怎么就变娇气了呢?病中,不过于纵容

  人的生理和心理是会互相影响的。

  孩子生病时,身体不舒服,就会产生烦躁不白马焦虑恐惧的心情。

  宝宝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哭闹、撒娇,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不管宝宝多么无礼,都不忍心拒绝宝宝的愿望。

  妈妈会比平时更加关心宝宝,对于宝宝的种种要求往往百依百顺,只要宝宝高兴,家长会想尽办法从物质上、精神上去满足宝宝。

  因为病中的宝宝,心灵脆弱,更多的呵护有助于康复。

  妈妈忍耐一下宝宝的蛮横、任性、固执,绝对是正确的做法。

  宝宝享受惯了这种与平时不一样的待遇,便认为病好了也该想要什么妈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如果妈妈做不到,他就会像病中那样哭闹、抗议。

  如果家长没能及时地矫正自己的做法,时间一长,宝宝就养成了娇气、任性的毛病。

  疾病虽然痊愈了,但是不良习气却产生了。

  这些情况如果矫正及时,都很容易改正,一般都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但是如果生病的痛苦在宝宝心中驱之不散,令宝宝总是心有余悸,甚至透支了宝宝的安全感,宝宝夜间怕黑、对妈妈过分依恋,常常要搂着妈妈的脖子,那么妈妈就要注意检讨一下自己的某些做法是否给了宝宝错误的认识。

  例如,妈妈是不是在宝宝生病的时候表现得过于痛苦、是不是说出了什么令孩子害怕的担心话,宝宝是否在医院看到了可怕的画面、治疗过程太痛苦等。

  总之,妈妈要搞清楚导致宝宝长久恐惧的原因,然后慢慢疏导。

  宝宝对妈妈面部表情的会意能力是天生的,宝宝通过妈妈的表情、言行觉察出恐惧,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安全的,加之身体的痛苦困扰着他,这种恐惧的心理会更加严重。

  所以,要想宝宝生病过后,不留下精神上的后遗症,年轻的妈妈一定要增加自己的定力,要明白宝宝生病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因为疾病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随时都可能发生。

  从整个身体机能来看,生病同时是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考验,能检验并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生病不是什么“坏事”。

  如果妈妈把生病当成对宝宝的一次挫折训练,那么心情就会放松很多。

  生病期间可以告诉宝宝:生病就是需要去医院治疗,而治疗可能就意味着打针、吃药;打针、吃药的时候,不怎么疼,忍一忍就过去了;勇敢的宝宝都不大声哭泣!

  如果宝宝生的只是一些小病,家长就没有必要日夜陪护,看过医生,给予科学治疗就好了。

  对于宝宝不合理的要求,即使是在生病的过程中该拒绝的还是要拒绝。

  生病期间,如果宝宝表现镇定,勇敢地配合治疗,妈妈应及时给予表扬。

  在表扬的时候,不妨强化一下生病不可怕的感受,比如,对孩子说:“打针没想象的那么疼,是不?”

  宝宝生病,妈妈放松心情,不过于娇惯宝宝,这样宝宝才不会在病好了以后还表现出娇气和任性。

  愈后,不要百依百顺

  对于一些疾病后变得蛮横、爱哭闹的孩子,妈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顺从孩子。

  比如,宝宝在病中妈妈每天都给他买昂贵的水果吃,像山竹、榴莲、樱桃,宝宝病好后,仍然哭着喊着要吃。

  面对这样的情况,妈妈先不要理睬他,使他知道大吵大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当他平静下来后,再告诉他生病的时候,宝宝多吃些好吃的,能把疾病赶跑,所以妈妈天天给宝宝买好吃的,病愈后,就不能买那么多好吃的。

  这个时候,即便宝宝大哭大叫,妈妈都不能屈服。

  一旦妈妈屈服了,宝宝就会把眼泪当成对付父母的武器。

  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都会以哭喊的方式威胁妈妈。

  当宝宝企图以大哭的方式逼迫妈妈答应他的时候,妈妈一定要硬起心肠,不能妥协。

  常见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1.不予理睬

  妈妈告诉宝宝:“你哭,妈妈也不给你买。

  ”“你哭,妈妈也不会抱你。

  ”然后,妈妈就去干自己的事情。

  期间,不要劝阻宝宝也不要关注宝宝。

  宝宝发现哭泣也改变不了妈妈,几次后,也就放弃使用哭泣这种方式和妈妈战斗了。

  2.转变宝宝的注意力

  在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前,也要先明确告诉宝宝,即使哭泣妈妈也不会给他买。

  当宝宝哭了一阵子,妈妈可以问宝宝:“你是在这里哭泣,还是跟妈妈出去玩?”宝宝跟妈妈出去后,新的兴奋点会引起宝宝的好奇和探索,他就会淡忘了当初的欲望。

—— 快捷导航 ——
—— 推荐文章 ——

咸宁健康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