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断奶父母应该怎么做

  断奶并不是不喝奶,而是指不吃母乳了。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母乳喂养最好能坚持到宝宝2岁,但在中国因为大多数妈妈要工作,许多宝宝在1岁左右就断奶了。

  婴语故事

  我已经1岁了,同龄的宝宝早就断奶了,可我每天还要吃几次,特别是晚上睡觉前。

  其实我并不是离不开妈妈的,有时候妈妈一天不在家,我可以一整天不吃妈妈的奶。

  我也知道除了妈妈的奶,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好吃的。

  但我喜欢妈妈抱着我的感觉,不吃妈妈的奶我到哪儿去找这种感觉呢?

  专业医师点评

  对宝宝来说,母乳不仅仅代表食品和营养,更代表着母爱、安全和慰藉。

  因此,断奶远非字面意义上那样简单,在补充宝宝所需营养的同时也是母子关系的一种重大转变,是宝宝走向独立的重要一步,是妈妈和宝宝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考验。

  很多时候,断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不是宝宝不接受新食物,而是宝宝不愿意失去吃奶时和妈妈那种亲密的感觉。

  妈妈不给宝宝吃奶了,宝宝会以为妈妈不爱自己了,因此就会焦虑不安、哭闹,甚至拒绝进食。

  需要指出的是,断奶并不是断掉一切乳品。

  因为,宝宝仍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身体尚需大量的蛋白质。

  但断奶使宝宝在饮食上少了一条摄取优质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的途径,猪肉、牛肉及鸡蛋等高蛋白食物虽好,可刚断奶的宝宝乳牙还没有完全长出,尚不能完全咀嚼碎这些难消化的食物,加之消化吸收功能较弱,所以只能适量摄取,不能完全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

  因此,断奶后宝宝每天还应该喝至少250亳升配方奶,并在饮食上摄取一些鱼、肉、蛋类食物,这样才可满足宝宝的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

  父母应该怎么做

  1.按时添加辅食

  按照标准,即使母乳充足也要从6个月起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让宝宝知道除了妈妈的奶还有很多好吃的。

  这样,到宝宝10~12个月时,宝宝已能接受一些母乳之外的食物,咀嚼能力已充分得到锻炼。

  他们习惯了用勺、杯、碗、盘等器皿吃饭,会逐渐淡忘妈妈的乳头。

  2.选择断奶的最佳季节

  应该选择在让宝宝感觉舒适的时节,如春末或初秋断奶。

  这时,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对宝宝的冲击较小。

  天气太热宝宝本来就很难受,断奶更容易让他哭闹,还会因肠胃对食物的不适发生呕吐或腹泻;天太冷则会使宝宝睡眠不安,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因此炎夏和寒冬都不是断奶的好时节,应该尽量避开。

  3.从白天开始断奶

  如果决定给宝宝断奶,最好先给宝宝减掉一顿奶,辅食量相应加大。

  减奶时最好从白天喂的那顿开始,因为白天有很多吸引宝宝的事情,所以,他不会特别在意妈妈,但当早晨和晚间时,宝宝会对妈妈非常依恋,需要从吃奶中获得慰藉,因此不容易断开。

  过1周左右,如果妈妈感到乳房不太发胀,宝宝消化和吸收的情况也好,可再减去一顿奶,并继续加大辅食量。

  给宝宝断掉白天的奶后再慢慢停止夜间喂奶,直至过渡到完全断奶。

  4.接受配方奶需要有个过程

  如果宝宝不习惯配方奶的味道,可以在宝宝饿的时候试着喂一些。

  一定要让宝宝心情愉快,宝宝心情好的时候会比平时更有勇气尝试新鲜的口味。

  刚开始的时候能喝多少算多少,不够的再用母乳补足(装在奶瓶中喂宝宝)。

  别指望宝宝一下子就会接受配方奶,他可能要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

  有时宝宝是不喜欢的不是配方奶,而是奶瓶和奶嘴。

  如果宝宝就是不接受奶瓶和奶嘴,可以用小勺子喂他喝配方奶。

  再大一些,宝宝就可以直接用杯子喝奶了。

  5.坚持就是胜利

  在断奶的过程中,妈妈既要使宝宝逐步适应饮食的改变,又要采取果断的态度,不要因宝宝一时哭闹就下不了决心,从而拖延断奶时间;也不宜突然断一次或几天未断成,又突然断一次,接二连三地给宝宝不良情绪的刺激。

  这样做对宝宝的心理健康有害,容易造成情绪不稳,甚至为日后患心理疾病留下隐患。

  6.给宝宝更多关爱

  处于断奶期的宝宝需要妈妈更多的关爱,更多的身体抚慰。

  对宝宝来说,母乳不仅仅代表食品和营养,更代表着母爱、安全和慰藉。

  因此,妈妈一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宝宝,多拥抱、爱抚宝宝。

  在宝宝不饿的时候和他进行感情交流,陪宝宝玩耍,用以补偿宝宝因失去母乳而感觉失去的母爱。

  7.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宝宝会受到妈妈情绪的影响。

  不要忘记,断奶不仅仅是断掉宝宝吃奶的习惯、需求以及快乐,也是断掉妈妈喂奶的习惯、需求以及快乐。

  许多妈妈在这个时期会感到怅然、失落、内疚甚至懊悔,这利情绪会传染给宝宝。

  妈妈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调理自己的心情,努力接受宝宝对母乳的脱离,接受宝宝“已经长大了”这一事实。

  宝宝会受到妈妈的乐观情绪感染,平静地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 快捷导航 ——
—— 推荐文章 ——

咸宁健康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